|
在寻常人看来,所有的残疾人都是需要照顾和帮助的。但凡事都有例外,小波就是一个例外,他是一个残疾人,先天性肢体肌肉萎缩,三十岁了还没有成家,收入低微,家境也贫寒,可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平凡的人,却在过去的8年里,他一直坚持在做志愿者去帮助别人。
挫折并没有改变他的坚持
小波出生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,虽然被查出患有先天性肢体肌肉萎缩,但是父母并没有放弃他,他们散尽家财,带着小波四处求医问药。可惜父母的努力并没能出现奇迹,就这样一家人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。
儿童时期的小波有些自卑,他回忆说,7岁那年,家人带他上街买东西,他听见有个年龄差不多的孩子说“那个人吃饭还要父母喂才行”,小波当时非常难过,母亲泪眼朦胧告诉他:“不要怕,你能行,你可以做得比他们还好,让别人看看我儿子不是他们说的那样。”
从那一刻,小波开始学会坚强,他时常提醒自己:我能行!他不再让母亲喂他吃饭了,在平常人看来简单的过程,他却学得很辛苦,但是最终他还是学会了。
因为身体不好,小波9岁才走进学校,在学校中他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写字。因为手指舒展迟钝,正常人用大拇指、食指和中指握笔,而小波只能依靠食指和中指,握笔都很困难,何况还要写字。但是,小波没有放弃,他每天都不停地练习,一个多星期后他也能像正常人一样写字了。
“我无法选择命运,但我可以选择面对命运的态度!”回头想想走过的路,小波这样说。
走上公益之路源于感恩
由于身体的原因,他付出的要比别人多的多。小波并不愿意谈自己艰难,他说得更多的是这些年来他所感受到的温暖。
小学考试的时候,小波因为身体原因写字速度慢,但是每次考试结束时,小波的同学们就会主动向不熟悉小波情况的监考老师说:“老师,再延长一点时间给小波吧。”每次,监考老师都会守着他,告诉他不要着急,直到他做完最后一道题。
从小学到初中小波的同学志国总是风雨无阻的陪在他身边帮助他。有一次,小波的手骨折了,志国一直陪在他的身边照顾他,很晚了也不肯离去。想到这些小波的眼睛有些湿润,他说他一直想跟志国说一声谢谢,但是他和志国在初中毕业之后就失去了联系。“别人对你的关心,尽管不需回报,但是自己不能忘记。”
1998年,因为身体原因,小波不得不放弃了高中。在家人的支持下,小波在镇里做起了小生意,周围的邻居经常去照顾他的生意,如果是碰到小波刚进货回来,还会主动帮他搬运货物。
总是得到他人帮助的小波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感恩之心,他总想着,自己能为社会做点什么,能为别人做点什么。
2003年的一天,小波在客运站遇见了几位志愿者。当即决定放下手里的事情,和他们一起去镇里走访几位贫困生。到了之后才发现那是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,家里没有任何家具,连桌子都没有,只有一张床和一根凳子,房子也很破旧,房顶是用普通的木板遮挡着的。
第一次的走访,小波哭了。他没想到还有这么贫困的家庭,他将身上的几百块钱全部给了这家的孩子。“看见孩子们接过助学金后脸上的笑容,我好高兴、好满足,我也可以帮助别人了!”
坚持,志愿者之路一直有他的身影
小波刚开始提出要做志愿者的想法,家人都非常反对,因为当时店里的生意不好做,小波正在家学习,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收入。为了在公益事业出一份力,从2004年开始,小波开始写文章,先后在报刊杂志发表了《残疾人的心声》、《泪》等数十篇稿件。他请报社或杂志社用假姓名、假地址把稿费都寄给那些需要资助的贫困学生。平日里,小波还到处去打短工。他从来不舍得买一件新衣服,却把大部分收入都用到帮助贫困孩子身上。
“并不是有钱才可以做志愿者,爱心是无价的,其实我们可以做很多事。”平日里,只要有需要他的地方只要身体允许,不管何时,小波总是随叫随到。因身带残疾,行动不便,摔倒过也受过伤,可他从来没有抱怨,更没有放弃。
就这样,直到2007年8月,小波加入了广安市义工联合会,并逐渐从一名普通义工成长为义工联合会的骨干。当看到他们幸福的笑荣,听着孩子们喊哥哥姐姐时,他就会觉得无论做什么都是值得的。小波坚定地说,他会在公益之路上一直走下去。
或许小波家境贫寒,但他创造的价值足以令他“富有”,公益其实很简单,只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无悔的去付出就足够了。对待他人,不必计较过多,也无需指责太过,宽容换来的或许是纵容,但 我觉得更多的是人乐为善。从走上公益的那天起,他的灵魂悄然升华,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,残疾人一样可以去帮助别人。
|
|